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三春 通讯员 武念 张思聪
(资料图片)
“目前数据一切正常,注意关注雨量与来水量。”
1月21日,农历大年三十傍晚,在武汉市武昌区的闹市,武汉大东湖深隧指挥中心,运维人员刘培和同事完成交接事项后,迅速上岗紧盯大屏数据。
武汉大东湖深隧是目前国内传输流量最大、输送距离最长的污水深隧,平均埋深超过30米,日均转运污水50万立方米,昼夜不息。
项目建设和运维方——中建三局绿投公司(水务环保公司)运维团队成员全年24小时轮班值守。春节期间,深隧一线运维团队成员不减员、不松懈。他们人机协同,时刻守护着城市污水运输“生命线”。
两小时一次巡查日夜不停
晚上8时整,小雨。许多人家的电视传出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音乐。刘培和同事却像往常一样,熟练地拿起手机、对讲机和记录本,来到地下设备间进行常态巡查。
“不管白班夜班,午夜凌晨,隔两个小时都必须巡查一次。常年如此。”刘培介绍。看指示灯、设备运转情况,填表,打开APP拍照,点选设备状态并上传到后台……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,两名女维护员在高低错落的设备之间麻利地行走、操作,身形矫健。
“今晚要值班,我和同事们家里的年夜饭都是昨天(腊月二十九)就吃啦。”刘培说,除了深隧指挥中心所在的二郎庙预处理站,大东湖深隧三座地下预处理站和配套泵站,还有四组人同时在岗。每个关键部位每次都要巡查拍照,发现异常迅速上报处置。一天下来,运维人员步数过万是标配。
机器人“同事”本领高强
大东湖深隧全长17.5公里,人工巡查看得到的设备只是其中一部分,更多看不见的管道和系统谁来监控?“这就离不开机器人‘同事’的紧密配合。”大东湖深隧运营总监廉文杰说。
在站房外,一台污水深隧巡检机器人近期刚刚下水巡检完毕,上岸待命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现场看到,1米见方的机器人蓝黑相间。廉文杰介绍,机器人重达280公斤,是为污水深隧定制开发的,也是国内首台此类机器人。
借助8台螺旋桨、导航、声呐和摄像头等部件,机器人能在高流速污水中游弋自如,探测隧道管壁健康状况。机器人腹底还有毛刷,必要时能搅动管底的淤泥,再借助水流冲刷干净。
不只是巡检机器人。登录大东湖深隧智慧平台,记者看到,借助管道内预埋的传感设备,水中的机器人探测,天上的无人机巡航,大东湖深隧的流速、水量、设备部件生命周期、巡检记录等等一一呈现眼前。
“这些系统和设备就是我们的‘定心丸’,有它们陪伴,倍感安全!”刘培笑着说,人与机器各司其职,确保深隧运转万无一失。短短2年多,累计已有4.5亿吨污水经过深隧顺利远行。
“春节也想陪伴家人,但项目稳定运行的任务压倒一切。”廉文杰说。这个春节,部门50多人轮班坚守岗位,与平时无异。